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镇江市“十三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镇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镇江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提高镇江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市目标,根据《江苏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镇江市“十三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是今后五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市文广新系统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广新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秉承“繁荣先进文化,惠及百姓万家”的理念,坚持示范引领,不断开拓创新,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概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镇江市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丹阳市、润州区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丹阳市延陵镇等11个镇(街道)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丹阳市、扬中市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及示范应用项目被文化部评为2014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并在2015年通过验收。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项目。全市建成覆盖城乡的各类文化广场570个,其中示范性文化广场30个、生态文化广场20个。镇江被列为全国十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之一,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0多个,包括68个中心示范点,建设覆盖率达80%。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从“十一五”期间的85.7%增长到100%,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十一五”期间的1250平方米增长到1827平方米,形成了以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道)文化站为纽带、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市所有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文化新四馆,句容市建成文化艺术中心,京口区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新馆,茅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扬中市奥体(艺术)中心全面建成,丹阳市规划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全省试点城市,书香镇江建设成绩显著,居民综合阅读率由2013年的81.1%增长到2015年的89.5%。全市建成图书馆分馆96个、馆外图书流通点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投放图书漂流架100个、鸟巢书屋100个,建成镇江市数字图书馆和电视图书馆,在市区形成15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全市乡镇(街道)以上电子阅览室建有率达100%。各级文化馆、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和设施设置率达100%。全市数字影院由16块银幕,增长到24154块,2015年度票房达1.45亿元。2013年底,镇江提前完成“十二五”有线电视“户户通”任务。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达100.4万户,入户率达99.1%,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全覆盖。实施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全覆盖。建成镇江市“淘文化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及镇江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组织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4万余场,惠及市民1000余万人次,免费开放接待群众9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6260场次,参与群众近850万人次,形成“文心系列”“我们的节日”“欢乐家园”“文化嘉年华”“文心阅读节”“三山”文化艺术展演月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每年组织文艺团体和艺术家赴国外、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二)艺术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出台《镇江市艺术创作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大投入繁荣美术创作的实施意见》,实施重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原创扬剧《花旦当家》获评2014年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文华奖”,被评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剧目”。创作推出以抗战为题材的扬剧《完节堂1937》,国家公祭日期间赴南京演出,并赴山东、安徽及各辖市区巡演。山水画《重物系列之墨境》、版画《鲁迅与野草》等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电影《张雅琴》、纪录片《北固山》和《城市山林》、广播剧《茅以升1937》和《我心中的梦》、歌曲《爱,永远属于你》和《月光悠悠梦悠悠》、图书《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等9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片《水漫金山》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动画片奖;《茅山小道士》获第四届国际原创动漫大赛“民族动漫特别奖”,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2015年第二批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广播专题《百岁老人的大善人生》获第十七届江苏新闻奖,长消息《总书记的关怀》获第十八届江苏新闻奖。《我心中的梦》《茅以升1937》两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题材广播剧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国宝档案——镇江文物瑰宝》在央视播出。完成由李岚清同志题名的《江山多娇?镇江新景长卷》百米长卷工程和“镇江画派?镇江新二十四景中国画”创作工程。连续举办三届“宁镇扬女书画家作品展”,举办“灵秀镇江?八大山体景观写生创作展”“灵秀镇江?运河风韵中国画写生创作展”等灵秀镇江系列展和“重走新四军江苏抗战路镇江书画展”。出版《影响中国的镇江人》《影响中国的镇江作品》等系列丛书。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19%提高到2015年底的5.3%。全市文化单位数量近6000家,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超过10%,位居全省第二,含3家上市文化企业,6家省级文化科技企业,21家市级龙头文化企业。建立镇江市文化企业名录库,入库企业超过170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全市拥有19个文化产业园区,包括1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2个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镇江园区,江苏睿泰数字产业园正式开园。全市56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取得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引导资金5630万元。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电影、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的规模迅速扩大。江苏奥博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双创团队”,实现全市文化类团队在该项目零的突破。      

  (四)文化遗产保护成绩突出

  全市新增各级文保单位73处,国家、省和市()级文保单位分别达13处、42处和241处。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3家。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项目75个,出土文物标本1100余件()。实施文物保护工程36项。镇江市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成功试点,建成镇江市文物安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出台《镇江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该项目被评为江苏省文物法治实践十佳案例。成立镇江市文物保护协会,业余文保员队伍和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等成为文物保护的积极力量。新增各级非遗项目34项,国家、省、市、县(区)级非遗项目分别达9个、31个、52个和206个;新增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53人,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达5人、15人和65人。茅山道教音乐和金山水陆法会仪式音乐两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名录。《白蛇传传说中长期保护规划》和《恒顺香醋酿制技艺中长期保护规划》被省文化厅评为优秀规划奖。评审公布镇江市第四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梦溪琴社被命名为第一批省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江苏恒顺集团和镇江宴春酒楼分别被命名为第一批和第二批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与浙江省杭州市、四川省乐山市、河南省鹤壁市建立白蛇传城市保护联盟,成功举办“白蛇传传说保护海峡两岸学术论坛”“白蛇传城市保护联盟活动”“2014中国?镇江‘白蛇传传说’剪纸邀请赛”等交流活动。举办首届西津渡民俗文化周等非遗展示活动。

  (五)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全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量贩式KTV、网咖式网吧等新业态兴起,一批互联网文化和网络游戏项目上线运营,区域性艺术品市场和展会渐成气候,大型音乐节和户外实景演出形成品牌效应,多个高端电玩城落户镇江。制定《镇江市诚信网络文化市场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和《镇江市网络文化行业诚信等级评定标准》。出台《镇江市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从市场“堵漏”“维稳”“搞活”“维权”四个方面对营业性演出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完善。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镇江开展全国游戏游艺机电子标签化管理试点工作,并于2014年通过验收。网吧连锁化改造、阳光娱乐场所星级评定、文化市场远程视频监控、文化市场管理简政放权等工作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前列。建成镇江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中心和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平台,确保广播电视等媒体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建立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会同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集中开展“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全市文化市场经营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六)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以公开招聘、签约、兼职、聘请、委约等方式引进人才,先后引进省级青年文化人才1名,省首批百名优秀文艺人才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37名,培育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9名,省“五个一批”人才2名,市“169四期学术带头人”6名,市科技骨干24人。全市正高职称文化人才达18人,副高职称文化人才达170人。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继续教育基地作用,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业务培训,举办培训班151期,培训人才数量约10.4万人次。通过“送出去”方式,自2013年起,每年举办一期基层文化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人数约420人次。通过“请进来”方式,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七)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全面完成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各辖市区完成文化局、广电局与体育局的整合,成立文广新局或文广体局。撤销原镇江市文化市场稽查队,组建镇江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各辖市区也先后成立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后,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由“管微观”转变为“管宏观”。完成文博单位的机构升格与资源整合,镇江博物馆由正科级单位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对博物馆、梦溪园、五柳堂等文博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全市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均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市直主要文化场馆先后成立理事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镇江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处于全省落后水平,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尤其是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管、用”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文化惠民项目还未能真正与群众文化需求相衔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艺术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和保障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十三五时期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国家、省、市先后印发系列文件,全面谋划文化发展。镇江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建成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全民阅读等试点,有成果有经验,形成一批镇江标准,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文化建设优势明显。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新技术的发展对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要求,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推进对增强文化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对外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等,而且制约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加自觉自信地推进“文化镇江”建设。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定位,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牢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的地位作用,用好用活镇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不断提高镇江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艺术创作扶持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打响“书香镇江”品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更加健全,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等。

  三、主要指标

  ——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高清互动电视占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比例达50%以上。

  ——每两年推出一部扬剧精品剧目,完成10部以上广播影视剧和5部电影,力争在省“文华奖”和全国“群星奖”等评选中取得好成绩。

  ——图书馆分馆达到500家以上,形成15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50%的基层书屋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主要阅读指标进入全国领先城市行列。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完成10处以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新增6处以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施20处以上文物保护工程,新增2家以上民办博物馆,实施5个以上馆藏文物修复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建成5个初具规模的非遗保护示范基地、3个非遗传承展示场馆,新创2-3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兴文化业态占比超过6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省平均0.5个百分点,新增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2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出版物发行业年销售总额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亿元以上产值的印刷企业超过15家。

  ——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格局初步确立,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执法案件全部线上办理。  

  ——培育20名镇江文化名家,选拔培养50名“五个一批”人才和100名青年文化人才。

  

   

   

  第三章 具体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管理。继续完善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新增5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再建镇(街道)中心示范点20个、村(社区)中心示范点50个。推进以总分馆制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逐步构建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服务联盟体系。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形成中心馆——总分馆体系。加快推进广播影视工程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衔接,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全覆盖。完成中央电视台共12套节目无线数字化开播和省、市、县三级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全面推进电视节目制播高清化,市、县电视主频道实现高清化。全面推进有线高清化无线数字化传输覆盖和入户,有线网络传输的节目高清化率达95%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实施《镇江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深化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编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省级地方标准。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服务工作,健全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完善服务公示制度。推动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开展文化关爱服务,加快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保障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队等文化流动服务,实现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镇江市“淘文化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成“镇江公共文化云”平台,完善“文化镇江”公共文化事业宣传推广平台。建设市、县两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和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数字文化场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扩大“文心”系列、金山艺术展演月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科普等公益文化活动,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活动,每年送戏500场以上,送书10000册以上,送电影6700余场。实施农村和学校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继续开展“茅山红色夏令营”“七彩的夏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专栏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文化新四馆(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新馆、非遗展示馆新馆),丹阳市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扬中市建设新文化中心(包括艺术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丹徒区建设文化馆新馆。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抓好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完善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编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数字文化畅通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文化镇江云平台建设。借力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改善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设施条件,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献保存保护技术研究,实施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传播数字化工程。

  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制定“全民艺术普及(2016-2018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八大计划,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六进活动。

  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二、促进艺术生产繁荣发展

  繁荣舞台艺术。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力扶持独具镇江特色的艺术精品创作,推进扬剧、丹剧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每两年推出一部扬剧精品剧目,加强对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原创作品的打磨、推介和展示,推出一批冲刺省、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的文艺精品。

  繁荣美术创作。实施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组织开展“灵秀镇江”系列写生创作活动,办好“百花争艳”系列品牌书画展,以镇江山水、镇江人民和镇江精神为创作主题,将“镇江画派”打造成镇江文化名片。 

  繁荣群文创作。鼓励引导群文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创作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社会生活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力争在省“五星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评选中取得好成绩。

  繁荣影视创作。以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宗旨,大力创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广播影视作品,加大对重点题材、重点栏目和活动的投入和扶持,加强国内外影视创作的交流合作,拍摄完成5部电影和10部以上广播影视剧。各类广播影视节目力争年均获12项省级以上一等奖。

   

   

  

  专栏2.艺术创作重点工程

  地方戏曲传承弘扬工程:每两年推出一部扬剧精品剧目,加强对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原创作品的打磨、推介和展示。

  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组织镇江优秀画家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并由镇江市美术馆收藏。

  三、推进书香镇江建设

  强化全民阅读工作基础。出台镇江市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和《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健全全民阅读工作机制。组建镇江市全民阅读促进会,设立全民阅读公益基金。完善《镇江市书香建设标准系列指标体系》《镇江市图书馆分馆建设标准指标体系》等标准体系,定期开展评选和评估工作,评选表彰各类书香建设示范点300个、书香家庭100个和阅读明星10000名。

  完善全民阅读服务设施。将基层书屋(社区书屋、农村书屋、职工书屋、学校图书馆、公益书吧等)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城市阅读新空间,重点探索推进PPP模式的书咖、书吧建设,新建图书馆分馆400余家,形成15分钟公共图书馆服务圈。引导和支持实体书店升级,出台《镇江市实体书店扶持办法》,形成1-2家代表镇江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鼓励和支持家庭向邻里居民开放家庭书架,建设邻里阅读点。

  优化全民阅读资源供给服务。推广“你阅读,我买单”图书直选管理办法,开发建设图书互借平台,探索“人人都是图书馆”服务项目,推动各层各级图书馆购置公共图书采用读者选书模式。推进多媒体图书检索系统建设,重点完善“镇江图书馆”“文化镇江”等新媒体平台的地图导航、图书查询等功能。推进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建设镇江市全民阅读网,优化镇江市数字图书馆资源。完善智能公交站台数字阅读项目,逐步向商业网点、公园等场所延伸。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各类单位购置电子书借阅机,向公众提供免费下载服务。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公共图书馆转变工作思路,使其成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发挥全民阅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明确任务,分别牵头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重点打造“文心阅读节”“文心讲堂”“少儿阅读季”“阅读早教包”“图书漂流”“快速阅读大赛”等品牌活动项目。加强阅读推广力量建设,建立镇江市全民阅读网线上读书会,招募阅读推广人3000人,建设各类阅读组织150个以上,每年开展读书会、读书沙龙等阅读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协调和引导各类媒体开辟读书专栏(专题),加大对全民阅读的宣传力度。

  专栏3.全民阅读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纸质图书资源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享共用。

  文心阅读节:每年举办一届,开展阅读活动不少于100项。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健全落实各类管理制度,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明确管理使用人责任,提升各类协作机制的运转效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巩固拓展省级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试点成果,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继续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以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铁瓮城遗址、新河街一条街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实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安防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三防水平。镇江博物馆创成国家一级馆。做好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支持推进丹阳柳茹村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丹徒区宝堰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支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编撰出版《影响中国的镇江文物》《镇江市文物志》《镇江湖熟文化遗址考古报告集》等一批书籍。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各辖市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完成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库建设。加强对非遗的理论研究及探讨,出版3-5本理论研究书籍。到2020年建成5个初具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场馆,新创2-3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继续打造“白蛇传传说”“梅庵派古琴”等非遗宣传展示和传承保护品牌,开展镇江市民俗文化周等活动,出版《影响中国的镇江传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丹阳市级文保单位张家大院建成民俗文化馆。

  加强特色文化的研究和打造。对三国文化、古渡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镇江建城史进行深入研究,开展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特色文化打造上开展系列活动。文化文物单位要深度挖掘馆藏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继续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促进文化遗产与艺术生产、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以传统工艺品和现代创意产品为依托,对镇江旅游项目进行文化指导和包装,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实现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其多重价值。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合镇江特色文化资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镇江友城为重点,组织镇江精品文物等文化项目“走出去”,打造具有镇江特色的对外文化品牌。加强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重点在文化遗产、文化贸易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扩大镇江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

  专栏4.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文物保护规划编制项目:完成丹阳葛城遗址等7处国保单位、蚕种场旧址等8处省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实施焦山碑林摩崖石刻防风化保护等5处国保单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6处省保单位和梦溪园二期工程等7处市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各辖市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工程:借助国家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与设在沿线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对口合作,组织镇江文化项目参加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发挥镇江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文物展览、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与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和人才培训及交流。

  五、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重点支持镇江市文化广电产业集团、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建立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数据库,扶持和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新增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长江游戏谷、台江软件园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推进丁卯科技新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镇江园区等园区发展。

  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网络、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举办电子竞技大赛。促进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积极建设众创空间,扶持文化创客,探索打造文化创业零门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大对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和园区的扶持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引进一批新兴业态项目,重点打造镇江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等项目。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建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平台,成立“镇文贷”和“镇文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动漫企业实施动漫原创,打造1-2个知名动漫品牌。

  推动新闻出版印刷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版权特色产业发展,组建镇江市版权协会,建设镇江市软件正版化信息管理平台,创建省版权示范城市。推进全市数字出版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培育江苏睿泰数字出版产业园。合理布局出版物发行网点,凤凰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支持出版物发行单位涉足图书策划、出版、发行等领域,重点扶持江苏大学出版社快速发展。推进传统印刷产业转型升级,扶持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等新兴业态发展,重点推进恒华传媒与世界500强企业当纳利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顺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从文化生产经营者角度发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效率,通过新供给刺激新需求。扶持和引导企业建设文化消费载体,丰富文化消费业态,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消费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培育文化消费理念,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专栏5.文化产业重点工程

  文化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增长潜力大的小微企业。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工程:重点推进长江游戏谷、台江软件园等在建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提高丁卯科技新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镇江园区等园区的文化企业入驻率,形成产业链条,增强发展活力。

  文化金融建设工程:成立“镇文贷”和“镇文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文化消费促进工程:推进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扶持文化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新媒体及时提供文化消费信息,激发消费意愿。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各级政府发放文化惠民卡,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渠道便捷下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和互动式服务,并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引导文化服务实现有效供给。

  六、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繁荣文化市场。以苏宁广场、吾悦广场、万达广场、颐高广场等一批大型项目为重点,吸引传媒、影视、电子竞技、动漫、演艺、演出、娱乐等项目入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市场相关产业,大力提升儿童乐园、电影放映、娱乐、演出等行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文化娱乐、演出等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艺术品市场发展,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繁荣艺术品市场。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针对文化市场管理薄弱环节,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覆盖文化市场监管全领域、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网格化协同化的监测监管体系, 实现广播电视全媒体监测监管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建立文化市场“黑名单”制度,培育和扶持文化市场信用服务机构。以强化登记备案、年度核验、岗位培训、报刊审读、广告监管、监听监看等为手段,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落实行业主体责任,推动网吧、娱乐场所、印刷、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行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监管行为。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推动执法领域向互联网、手机、楼宇视频、户外移动视频以及交通工具视频等新兴媒体延伸。坚持开展“扫黄打非”及各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与公安、交通、工商、教育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完善重大案件协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长效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坚决查办重大违法案件

   

   

  专栏6.文化市场建设工程

  绿色网吧建设工程:以“环境舒适、消费放心、内容健康”为标准,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网吧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网吧。

  广播电视全媒体监测监管工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立足互联互通、可管可控、智能协同、高效覆盖,建立覆盖市、县两个层级,包含制度规范、机制运行、技术标准、研判分析、及时处置等五方面的统一监测监管结构化体系。

  七、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大力开发培养文化事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每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文化艺术人才1次。加强人才结构调整,统筹推进文化党政管理、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艺术专业技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高技能、文化科技、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关于加强全市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培育20名镇江文化名家、选拔培养50名“五个一批”人才、100名青年文化人才,推动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每2年各举办一次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和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全员培训的原则,灵活采用自学自修、在职学历教育、远程教育、职务轮换等方式,倡导“学以致用”精神,促使文化人才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绩效。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统一、规范、科学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实施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进行分类界定,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探索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文化讲解员等执业资格持证率达100%。推动制定专门政策,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濒危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团体进行扶持。建立健全文化行业特殊艺术专业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文艺奖项评选办法,规范文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专栏7.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工程

  人才队伍培育计划:培育20名镇江文化名家,选拔培养50名“五个一批”人才、100名青年文化人才。

  基层人才队伍培训计划:2年各举办一次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和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

  执业资格管理工程: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文化讲解员等执业资格持证率达100%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认真履行好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健全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选优配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确保人岗相适、适岗适任。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本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推进举措、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切实加强、工作上强力推进,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督查考核,使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位。

  二、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适当高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增长。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实施的支持力度,强化专项资金对文艺创作、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扶持和奖励,研究制定扶持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促进文化消费等政策。逐年增加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支持创意性、先导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继续安排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地方重大、特色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领域。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镇江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文化单位发展活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四、强化法治保障

  依法推进文化领域立法,推动出台全民阅读、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健全依法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大对机关内部和文化行业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依托文化场馆、文化广场等阵地,着力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开展好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为法治镇江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365比分直播主办
?Copyright 2010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3211000009    苏公网安备 3211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