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镇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镇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镇江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镇江文化发展步伐,推动镇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新闻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镇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365比分直播(20102月前称镇江市文化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彰显名城文化,文化繁荣镇江”为总体思路,坚持把繁荣、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组织实施符合镇江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开拓创新,扎实进取,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一轮跨越发展。

   艺术生产硕果累累数字电影《小城大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第七、八、九届五星工程奖获得1623银的好成绩。《苗家三月》入选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国画精品展。音乐剧《水漫金山》在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节上获得九项大奖,在江苏省20072008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中获“优秀剧目”称号。无伴奏女声民歌组合《南乡田歌》获全国第14届“群星大奖”;油画《金色阳光》入选“八艺节”群众文化美术展览。完成电视连续剧《沉香》、数字高清电影《佛之舍利》和高清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拍摄。有氧话剧《三国?龙凤呈祥》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演出,引起新华社关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新广电中心顺利竣工投入使用,建成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展厅、新镇江画院,完成市图书馆少儿馆新馆、读书报告厅和读者培训中心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基本实现 “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至201012月,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724.3平方米,位列全省第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室)藏书总量逐年递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泛开展讲座、展览、培训等延伸服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级支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深入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大力开展“文化嘉年华”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有线电视通达率达100%,完成城区12万户居民数字电视整转工作,至201012月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0.6万户。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2.99%提高到了2010年底的3.91%。举办全市首届文化产业招商会,两次组织项目参与市政府在北京和深圳举办的文化产业招商会,推进全市文化资源与北京、深圳文化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的对接;200820092010年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150万,扶持重大项目16个,较好地发挥了重大项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艺演出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升,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市口文化娱乐商圈”建设,目前大市口周边已成为我市文化娱乐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全市建成西津渡和江苏文化科技园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突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和保护,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95%以上,全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保单位分别达到9处、23处和218处。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市建起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27个、64个和208个。初步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蛇传传说”的品牌效应。

   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了全市文化市场在健康有序轨道上的繁荣发展。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积极引导市场结构调整,网吧、娱乐市场呈现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主流格局,演出市场日趋繁荣,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已打开市场并取得良好业绩。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唱响团结稳定鼓劲和谐的主旋律,确保广播电视媒体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文化市场监管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建立与公安、工商、通信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会同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对非法违法经营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通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强化网吧、演出、新闻出版、版权、广播影视、文物等领域的监管,有效地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经营环境。

   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完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执法资源,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组建镇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完成文化系统内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等。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文广集团,基本实现政企分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已逐步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

   “十一五”时期镇江文化建设在取得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基层文化生活仍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比较小;文化人才队伍与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文化拔尖人才和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二、“十二五”时期镇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主旨,紧紧围绕全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把镇江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365比分直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进一步建设优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完善广播电视宏观管理体系为抓手,着力提高复杂形势下的正确舆论引导能力;以保护、利用、传承并重为方针,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出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引导服务和整治规范为手段,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深挖内质、扩大交流为手段,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品牌;以建立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为目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梯次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全市的文化综合竞争力与镇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与苏南板块的总体水平相当。

   三、“十二五”时期镇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具体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全市60%以上的辖市(区)成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比例达到40%2个辖市(区)、10-15个乡镇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在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基础上,健全城市区级两馆、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文化活动室进行整合、优化和信息化改造,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比例均达到60%。有线电视城市入户率达100%。新建46家星级影院和3座含影厅的综合文体娱乐中心。

   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加大基层文化干部业务培训考核力度,逐步实施乡镇(街道)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选派优秀文化辅导员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军营、企事业单位,形成30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团队和创作群体。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鼓励和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引导其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团体管理和指导,大力扶持民营剧团、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发展。

   推进重点设施建设在南徐新城规划建设公共图书馆和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大楼。扩建梦溪园原貌景区并建成中国古代科技馆和沈括纪念馆。完成茅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中心建设和镇江博物馆34号楼修缮并对外开放。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建设文化艺术中心、职工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丹阳建设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丹阳市文化广场”,完成总前委旧址再提升工程;扬中新建广电中心、博物馆和文体活动中心; 句容新建文化艺术中心;京口、润州加强文化馆、图书馆软硬件建设;丹徒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和米芾书法公园;新区新建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和湖心艺术中心(馆)。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文心剧场”、“文心讲堂”等文化惠民活动,指导各辖市区因地制宜开辟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和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和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广场评选命名工作。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继续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下基层活动和农家书屋惠民活动。扶持群众自发开展的各种文娱活动,让广大群众就近、便利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纪念馆全面免费开放,完善服务条件,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网络,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推进市图书馆分馆和图书流动点建设,实现图书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文化设施的对外开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

   (二)广播电视管理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管办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广播电视管理体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政策和法规,对广播电视依法加强管理,促进广播电视健康发展。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导向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广播电视媒体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唱响团结稳定鼓劲和谐的主旋律。建立全市广电系统节目监测评议机构,严格执行三级审片制、重播重审制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主题、敏感问题、热线节目的管理,抵制媚俗倾向和低级趣味。

   确保安全播出建设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监测广播电视播出行为、播出内容和广告,提高安全播出与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系统,保证发生突发和灾害性事件时的宣传畅通。

   提升科技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扎实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完成全市地面数字电视规划覆盖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市区室外和重要场所、辖市区室外实现移动多媒体网络覆盖。

   (三)文化遗产保护

   以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着不让地抓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古城风貌的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继续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二五”期末,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总数由现在的249处增加到295处以上。做好各级文保单位的“两线”划定工作和“四有”档案等基础性工作。有计划地修缮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焦山摩崖石刻、六朝陵墓石刻、焦山及山炮台的修缮,复建丁卯桥和梦溪园。建成铁瓮城遗址公园。配合全市建设工程,搞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鼓励兴办各类民间博物馆。提升馆藏文物风险等级标准,确保文物的安全;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工作,争取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出版学术研究、报告集34本。到2015年,形成文物保护制度比较完备,各级文保单位完好率95%以上,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保护状态良好的局面,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立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督促指导各辖市区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立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交流活动,将原“镇江民间艺术精品展”打造成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出版《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汇编》。2015年,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和传承基地,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新创一批省级“特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打造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传承保护的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四)精品艺术生产

   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努力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不断推进全市文化艺术生产繁荣发展,努力打造镇江文化艺术精品。

   加强精品创作组织全市艺术生产力量,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省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争取在国家“文华大奖”、全国美展、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赛事评比中有更多优秀作品入选。

   提升群文创作鼓励引导群文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社会生活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确保获省“五星工程奖”6个以上,力争有作品入围全国“群星奖”。

   繁荣影视创作以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宗旨,大力创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广播影视作品,加大对重点题材、重点栏目和活动的投入和扶持,加强国内外影视创作的交流合作,到2015年完成5部(80集)以上广播影视剧、2部电影,各类广播影视节目力争年均获50项省级以上政府奖。

   (五)文化产业发展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基地发展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继续扶持全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两条文化产业带、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争取有1-2个项目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行列。

   加快文化市场相关行业发展放大“大市口文化娱乐商圈”的示范效应,以“苏宁广场”、“财富广场”、“万达广场”、“九州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建项目为重点,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市场相关产业,发展电影放映场所5家以上、演出场所5家以上、歌舞娱乐场所10家以上、连锁网吧15家以上,有序发展电子游艺场所,大力提升电影放映业、娱乐业、演出业、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发展水平。

   支持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出版社和报刊社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增长超过10%。印刷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0%2015年产值达80亿元。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出版物发行业,进一步发展各类民营发行网点,加快镇江凤凰书城建设,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涉足图书策划、出版、发行领域。“十二五”期末出版物发行业的年销售收入(码洋)翻一番。

   推动新兴产业业态发展大力扶持动漫作品和网络游戏出版项目,动漫和游戏出版产业的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建立版权作品登记代办机构,版权登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为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快捷、便利服务。2015年全市数字出版业年销售收入达70亿元。推动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实现新兴广播影视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

   (六)文化行业监管

   坚持一手抓引导服务,一手抓整治规范,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解决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全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注重规划引导通过文明行业创建、“阳光娱乐场所”星级达标、“文明网吧”评选等活动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向规范化、品牌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连锁网吧门店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市区歌舞娱乐和电子游艺经营场所全部实现星级达标经营。

   加强日常管理健全强化登记备案、年检制度、岗位培训、报刊审读、广告监管、监听监看等为手段,以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为补充,加强日常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努力推动网吧、娱乐场所、印刷、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文化广电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文化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推动执法领域向互联网、手机楼宇视频、户外移动视频以及交通工具视频等新兴媒体延伸;坚持“扫黄打非”,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坚决查办重大案件,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长效机制。

   (七)文化品牌打造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深挖内质,拓展外延,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城市文化品牌,全面彰显镇江文化特色,扩大镇江城市影响力。

   彰显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理论、内容、形式、载体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将其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组织策划好全市少儿故事演讲创作大赛,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故事比赛,进一步夯实“中国民间文艺故事基地”的品牌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以“瘗鹤铭”为纽带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创建“瘗鹤铭”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筹建瘗鹤铭书法学院,进一步扩大《瘗鹤铭》在海内外的影响。举办中国镇江《白蛇传》学术研讨会,成立“白蛇传研究中心”,联合杭州市开展白蛇传传说研究,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增加《白蛇传》这张城市文化名片的厚度。

   做强红色旅游品牌继续着力推进文化与红色旅游的结合,利用“碑前放鞭炮,山上响军号”的奇观,以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为核心景区,建成茅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不断丰富茅山红色旅游内容,创办茅山红色夏令营基地,推动茅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向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打造文化科技品牌扩建梦溪园为契机,围绕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和其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融历史文化与古代科技与一体,全力打造《梦溪笔谈》这一镇江文化科技品牌,弘扬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激发世人科技兴国热情。

   (八)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兴文”意识,坚持不懈地抓好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门类齐全,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人才队伍。其中,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实现零突破;高级人才达到40人,占现有人才队伍的20%;中级人才达到100人,占现有人才队伍的50%

   实现文化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以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各领域文化人才队伍自身特点与发展要求,通过集中培训、在职培训、挂职实践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加大培养力度,培养起五支文化人才队伍。一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善于推动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二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三是勇于改革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创新型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四是精通文化工作、熟悉文化市场规则,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五是掌握科技、金融和创意知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文化名人”工程,在有关专业中实行“首席专家制”,建立高端人才工作室,培养全省知名的5名专业人才;二是实施“百花培育”工程。培养和储备100名中青年各类文化人才后备队伍。三是实施“大树移植”工程,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引进国内高级优秀人才进入镇江。

   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选拔紧缺骨干人才,通过项目签约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文化事业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中试行年薪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激励保障机制,对年度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和35岁以下青年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四、“十二五”时期镇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际考核重要内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切实加强、工作上强力推进。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文化知识,研究文化发展规律,探索文化发展途径,努力成为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责任、有文化审美、有文化才干的新型领导干部,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二)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文化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持久稳定投入机制,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确保人员经费、业务活动等各项财政经费的落实,设立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和基层文化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公益文化项目发展。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列入产业振兴计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探索建立多元化文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文化建设和发展,缓解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三)深入推进文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文化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增强活力,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效益。

   (四)大力强化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在依法行政方面的指导、规范、监督、参谋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坚持政府决定、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相结合,建立健全依法、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效能,确保诉讼无败诉。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法制监督制度,实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与行政监督相分离制度,从机制上防止违法行政。以建立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衔接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执法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刑事打击手段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365比分直播主办
?Copyright 2010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3211000009    苏公网安备 3211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