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镇江》系列评论点赞
春节过后,镇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镇江》,连续编发了四篇口播系列评论。系列评论题目分别是《保持奋斗姿态不负春天期待》《抓作风 痛了才好》《扬帆破浪再踏征程》《多一点“解决问题”的担当》。笔者认真看了每篇评论内容,从中深受教育和启迪。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是广播电视的灵魂和旗帜。旗帜高高飘扬,媒体才会有公信度、影响力和战斗力,真正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笔者注意到,《新闻镇江》系列评论每一篇七、八百字, 抓住热点事件、热门话题,一事一议,言简意赅、尖锐泼辣。如《保持奋斗姿态不负春天期待》中说:短暂的7天休整结束,又到了重新出发的时刻。“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大好春光里,最美的姿态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回顾过往,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成就了镇江今天的美好。展望前方,通向成功的阶梯只有一个“奋斗”。只有奋斗,才能不负这个春天的期待,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今年的既定目标,奏响镇江高质量发展最强音,离不开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的阶梯。镇江的发展需要更多奋斗者。所谓奋斗者,总是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奋斗者,总是保持着强烈的进取之心。奋斗者,总是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担当。他们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子,不抱怨、不推卸、不懈怠,以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
令人赞叹的是, 这组系列评论不仅具有政治性,贯彻党的意图,反映人民呼声,把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而且具有新闻性、评论内容与当天或新近的新闻结伴而行,展示新闻事实,揭示本质内涵, 具有较高新闻价质和一定社会意义。同时,更具很强的针对性,针对社会弊端, 揭短亮丑、毫不留情,把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如2月23日的评论《抓作风 痛了才好》,引用了昨天全市作风效能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惠建林的讲话,点出了镇江作风效能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指出,在精神状态方面,缺乏激情朝气,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强,有的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发展上的差距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对工作中的问题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甘于平庸、得过且过,干劲、闯劲不足。在工作效能方面,效率较低、浅尝辄止。很多事情做也做了,但做得质量差、不到位、不彻底,一些同志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花架子,做“盆景”、博“眼球”、炒“概念”。在办事规范化方面,随意性很大,不同程度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不讲规矩。在营商环境方面,“官本位”意识较重,“官气”很重、“官腔”十足,“权力傲慢”、漠视群众,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成为发展的“中梗阻”“拦路虎” 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直逼痛处、令人警醒。
再如评论《多一点“解决问题”的担当》中说:在今年春晚小品《提意见》中,有一个细节,员工请领导解决宿舍供暖问题,几个月都没有得到解决。小品将“脸好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可谓刻画得入木三分。现实生活中,这种习惯于解释问题、不愿解决问题的现象还有不少。记者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才接手这个工作,具体情况还不了解”“这是上一任领导遗留的问题,与我没有关系”。面对群众诉求,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变着法儿地去解释。要么强调客观原因,要么寻找主观理由,为自己和单位去辩护,久而久之,一些领导干部的“解释”,在群众企业眼里就成了搪塞、敷衍。我们常说,“想做事的人总有办法,不想做事的人总有理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释”上,原因不外乎是根本不想去做。态度不可谓不好,解释不可谓不耐心,可最后“总有一种理由拒绝你”,当“硬钉子”变成了“软钉子”,谈何真正转作风?评判改作风的最高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到了什么程度。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在镇江新的一年里,愿“解释问题”的党员干部不断减少,“解决问题”的党员干部不断增多。评论中的这些话语多么扣人心弦,引人思考。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台一向是个弱项。笔者发现,有的台一年到头播放不出几篇象样的评论,原因是只重视新闻报道,不重视新闻评论。然而,值得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镇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镇江》,重视新闻评论的探索和实践,除了在新闻节目中播发新闻短评、“编前话”和“编后话”,以及“主播点评” 等评论外,现在发展成编发系列评论,让新闻报道有血有肉,感染力强,给人以很多启示与思考,提升了《新闻镇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值得称赞。(收听收看员)
让压岁钱变得更加美好
2月25日新闻频道《晚安镇江》栏目播出的《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引起电视观众的极大兴趣。春节期间,拿压岁钱,应该是孩子们过年开心的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压岁钱的数目也是水涨船高,一个年过下来,收到“成千上万”元压岁钱的孩子,比比皆是。压岁钱,与家家户户有关,与每家的老老小小有关。至于“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这个话题,多少年来,各家有各家的做派,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亲情、道德、礼仪的框架中,均相安无事,快乐总比烦恼多。 现在新闻来了——《晚安镇江》栏目播出的《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的新闻由头是“父母‘挪用’5.8万压岁钱,被孩子起诉”。平生第一次听说,子女状告自己的父母,挪用了孩子的压岁钱!这虽然不是发生在咱们镇江的新闻,但也足以让我们关注。 就这一人们关注的问题,新闻频道的记者对镇江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一位高中生,“今年收了几千块钱,”“我爸妈给我一点零花钱,然后剩下的一部存银行,”“还是给爸妈保存吧”。很多人对压岁钱都有这样的体会,父母常说“妈妈先给你存着,”可是钱存着存着,有时就消失不见了。多少年来,几辈人都接受了,传承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压岁钱,很多家长抱有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式,“孩子压岁钱直接给他存在银行里面,每年所有的压岁钱都存在银行”“等他以后长大了,需要用这笔钱了,然后且拿出来”“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保管的能力,我们先代他存起来”“小时候保管的压岁钱后来再给他吗?”“基本不给了。给你上学啦,用了,这样。” 值得称道的是,《晚安镇江》栏目的这档《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节目,在体现压岁钱中包含的“亲情、道德、礼仪”等元素的同时,更是从法治的角度,对压岁钱进行了权属的阐述——记者采访律师了解到,从法律上来说,压岁钱其实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赠予,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压岁钱一旦给出,就应该属于个人财产。当然,法律也有明文规定,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是监护人的职责之一。节目中此时电视画面上律师的同期声“即使接受赠予的孩子他是未成年人,从法律上来讲,他接受压岁钱这个民事行为,它是有效的,完全合法有效 的,父母应该是尽到管理、维护合法财产的义务。法定监护人有权利甚至是义务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合理地支出和使用压岁钱,而不能是乱花甚至花到不正当的用途上面去。我们认为这样才是一个完善的法律和道德相结合。正确地合法地合理地引导他的消费观,使用压岁钱的金钱观。”节目至此,完整地、完美地回答了“压岁钱到底归谁所有?”这个问题。在亲情、道德、法律三位一体的社会大框架中,压岁钱——这一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重要角色,将会变得更加可爱,更加美好。 (收听收看员)
学会质疑 学会追问
3月5日的《政风行风热线》说了一个程序走三年的事。
花了3年多时间,古桥名苑小区申请物业维修基金的程序总算完成了。
从节目里我们得知,去年11月,陆续有古桥名苑的居民反映小区楼栋的单元门大部分破损不堪,急需维修。而该小区的江润物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琴表示:他们其实从三年前,也就是2014年12月份,就开始向镇江市住建局物管中心申请物业维修基金。在历经多次完善材料、上门征求意见,走完前期审批的各项程序,竟然历时19个月。好不容易,材料全部提交到位,2017年5月份,镇江市住建局却通知物业:因为职能划分调整,古桥名苑小区需要到新区城乡建设局办理申请手续。这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接下来,遇到一个大难题:之前申报的维修方案预算金额是58万,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年过去,材料费用、人工工资都普遍上涨,已经没有施工单位愿意在原来的价位上承接这项工程,需要重新征询业主意见。
由于上门征求业主意见工作量大,而且非常耗时。对此,业委会表示:不愿重新走一遍上门征询意见的程序。镇江市住建局物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采取张贴公示的方式,注明最终以审计价格为准。
记者采访了江润物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琴。张琴:合同已经签下来了,58万。记者:重新征求意见了吗?张琴:没有,只要没有超过58万的话都可以,不要征求。我们上门征求意见那个表格上面的预算是58万。新区物管处推荐的一个单位,尽量把这个成本核算控制在58万之内。近期就将进场施工,合同上写明5月底竣工验收。
新区城乡建设局房管处测绘科科长刘建国表示:古桥名苑小区目前申请使用维修基金的程序已经完成,现在开始施工,竣工验收之后,会将最终的决算价格公示,业主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将物业维修基金拨付给施工单位。竣工之后还要审计单位去审计。
这期节目听下来,笔者有三个问题不解:一、是什么环节出现重大问题,亦或是在此期间有了什么政策的重大变故,致使本是小事一桩的维修基金申领变得困难无比?节目中间没有表述。作为当事方的镇江市住建局也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因为职能划分调整,物业方需要到新区城乡建设局重新办理手续。二、审核维修方案和资金何以动用了19个月的时间?是物业方提供的资料不全?不真实?还是住建局太忙,没空审核?我们不得而知。三、职能划分调整,是刚刚调整完呢,还是调整完有些日子了?如果是调整有些日子了,但没有及时告知物业方,这个责任谁担呢?
笔者的三个疑问,相信听众都会有。听众同时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我们的采访记者为什么没有质疑,没有追问呢?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约翰.布雷迪认为:新闻采访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需要追问和挖掘。冷静,客观,公正的纪录事件,让公众去评价和判断,这是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笔者以为,中国有句俗话:打破沙锅问到底,意思是要弄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应有一种穷追不舍的劲头。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要具备的精神。对社会事件,始终保持着敏感性,这对于媒体人来说,尤其是身处一线的新闻记者,这应该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反应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将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采访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并将这些信息真实、准确的传递给受众,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
提倡我们的记者都来做会质疑,会追问,有思考,有担当的为民鼓与呼之新闻人。(收听收看员)
|